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認識肌纖維痛(Fibromyalgia)症候群


副院長 詹廖明義 仁愛醫訊第十四卷第四期
一、主訴為全身肌肉酸痛的怪病
  臨床上,因慢性筋骨痠痛而至醫院求診的病人很多,他們通常依主症狀的部位分散在各科門診,常常被懷疑罹患骨關節免疫或神經系統等病變而接受各種檢查,有的甚至被懷疑患有惡性腫瘤而困擾不已,但經過某些精密檢查後,卻因被告知原因待查或原因不明,而屢屢招來不良的醫病關係,因為病患自認有病而不再信任看診的醫師,此時病患往往因為這些惱人的慢性症狀會再繼續四處求醫,花費很多醫療資源。以下介紹的一種疾病通稱肌纖維(Fibromyalgia)症候群,又名結合組織炎症候群(Fibrositis Syndrome),即是令臨床醫師遭遇蠻多挫拆感而有時束手無策的典型例子。
二、症狀
  本症病患會有長期的全身到處痠痛、抽痛、僵硬(Stiffness)及慢性疲勞的症狀,這種疼痛是來自肌肉以及周圍的軟組織。除了慢性疼痛之外,病患還常會訴苦各種多采的心理、身體症狀,如失眠、頭痛、經痛、憂鬱症候群,以及過敏性胃腸症狀(Irritable Colon)等,因而有學者另將它稱為心因性風濕症。因疼痛幾乎是一整天,其部份則是根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分類標準(後述)有比較特定的傾向。這些壓痛點(Tender Points)通常多半位於頭部、肩膀、上背部、腰部及腎部,且於運動負荷後及早上最容易出現。
三、病因
  絕大多數的情形是屬於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肌纖維痛,少數患者則因其他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病變及SLE等所引發的繼發性肌纖維痛。此外,最受爭議的還有因為外傷引起的所謂外傷後肌纖維痛,此特殊情形的病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在醫學這門學問中,我們常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即是越不懂的東西,卻有越多的報導。目前已知本疾病可能和睡眠障礙有關,因為大多數的病患都有這個問題。而其他可能致病的機轉還包括心理壓力、免疫功能、內分泌、中樞神經之生化異常及病毒感染學說。
四、在國內較不受人注目的肌纖維痛
  目前大部份的研究報告都集中在北美、北歐及澳州。依據上述診斷標準的美國統報告顯示,一般人口的發病率是3~~5%。而男女比率為1:6,好發年齡層在30歲之間,約佔免疫風濕科門診病患的14%,在挪威據說有高達11%的女性人口是符合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診斷標準。
五、診斷
  本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受人注目,但曾有一派學者否認它的存性,因為從各種檢驗報告中,確實找不出異常,包括肌肉之切片檢查。結論是診斷的依據只能靠有經驗的醫師在18個特定的位置中(如附圖),以大約4公斤重的壓力,檢查出11個以上的壓痛點,並參考比較常見的隨伴症狀做綜合判斷。為了排除其他和肌纖維痛相似的疾病,如甲狀腺等,通常需靠血液生化檢查及X光等檢查,來加以鑑別。
六、治療
  肌纖維痛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病態,其預後在早期即獲診斷與處理者,可說相當不錯但卻又不能痊愈。此慢性疼痛不但無特效藥,且藥物療效在多數病人的經中往往不盡理想而令人垂頭喪氣。理想上的治療在理論上而言,必需包括物理、藥物及心理治療,而病患的積極參與治療與配合更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常用的劑量包括NSAID等止痛劑、肌肉鬆弛劑、低劑量的抗鬱劑等。總而言之,僅能以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為目標,對症下藥而已。
七、肌纖維痛症候群的爭議性論點
  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診斷標準,雖自1990年已普遍被接受,爾後於1992年的世界大會中曾再次獲得多數學者的支持與肯定。然而,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尤其是外傷後肌纖維痛症候群的病名在美國加拿大醫界,近年來的確議論紛紛,因為有些美國醫師偏愛這個診斷名稱,導致許多律師忙著為聲稱不能工作的病人索取高額的理賠而猛打官司。這些有可能因為職業傷害而引發的偽君子,以無法上班為由,甚至要求殘障理賠或提早退休。由此推論,在未來的職業病鑑定範圍當中,有關肌纖維痛症候群的學理、診斷與治療方面之發展都將倍受注目,因為它的存在隱藏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肌纖維痛症候群在病因學上另有一疑點,即是它與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到底有何差異,有些學者甚至把兩者混在一起相提並論。根據美國防疫中心於1988年所提倡的診斷標準,的確令人很難分辨何者為何者,因為至少有半數以上的病患都可容入或符合上述兩種疾病的診斷標準。由此可知,兩者之間或許不完全是同一種病態,但臨床徵兆卻有酷似的地方令人難以下定論。以上諸多爭議有待今後更多研究去解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