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Travel]另一種旅遊另一種學習

只要有勇氣推開一扇門,你的生命就此改變.....


10秒畫500隻蜜蜂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46 期
作者:游惠玲


一個地圖上根本也找不著的偏僻莊園「布瓦布榭」(Domaine de Boibuchet)裡,開設各式工作坊主題。在這裡,教你10秒畫500隻蜜蜂、5天做50條項鍊……

椅子用紙捲及雞蛋做成,這,可以坐嗎?用一顆大石頭做成的項鍊,這,可以戴嗎?要用「一張桌子做一張桌子」?這……桌子不就已經是桌子了嗎?

這是今年七月八日至九月十三日暑假期間,在法國西南部鄉間,一個地圖上根本也找不著的偏僻莊園「布瓦布榭」(Domaine de Boibuchet)裡,所開設的各式工作坊主題。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四個國家,三百四十九人參與創意設計,其中有六十二個人來自台灣。

到地球另一端 找另一個自己

大家玩的,幾乎都是以前沒想過的,或者,以前覺得不可能的事。例如,要做出「一張可以玩的椅子,或是可以坐的玩具」,徹底模糊原本「椅子」與「玩具」的界線。對於沒有學過設計、卻參加其中一個「液體融合」課程的我而言,到這裡一趟,像是參加一次「思想的戰鬥營」,腦子完全被洗過一遍。

首先,「布瓦布榭」莊園真的很偏僻,我先飛過半個地球,再搭火車,接著轉車在鄉間小路上彎來轉去費時一個多小時,才抵達目的地。我參加的是「液體融合」工作坊,說白了,就是燒製玻璃作品,由紐約知名的建築師保羅‧海(Paul Haigh)及康寧博物館(Corning Museum)的兩位玻璃燒製師共同授課。

上課第一天,平時太習慣文字思考的我,根本無法在紙上自在畫出腦中想法。此時,保羅要我拿起鉛筆,在十秒鐘之內,畫出五百隻蜜蜂。「這怎麼可能?!」我邊懷疑,邊急忙畫出蜜蜂的身體和翅膀,其中一隻翅膀還沒畫好,時間已經到了。

保羅微笑拿走我手中的筆記本,開始在白紙上用力而迅捷的點下數十個小黑點。「你瞧,當五百隻蜜蜂飛在一起的時候,你怎麼可能看得清楚牠們的形體呢?」他說。 原來,只要想法轉個彎,結果就會變得不同。而整個燒製玻璃的過程,就是不停的將點子丟出來,師傅會盡力讓你的點子成形,若是失敗,再不斷討論修正。

自此,我開始自在的在畫紙上揮灑我想要的作品模樣,隨著紙上的畫面越來越清晰,我的思想也越來越自由。

之後,你會開始經歷一場「火與冰」的體驗。當熱爐的門一打開,高達攝氏一千三百度的爐火,會讓你有種像是汗毛就要融化了的感受;而當切割玻璃的機器轉動時,你感覺到水流的冰冷,也感受到作品漸漸成形時的成就感。

在不一樣課程 玩不一樣創意

我的設計屬實用型,由於玻璃的特質就是既堅硬又脆弱,就像男女之間的感情,因此我將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到的「油醋罐」做為「心型」,從中心剖為一半,成為兩隻罐子,要站在一起時才完整。平時放在餐桌上的油醋罐對我們而言只有實用價值,但賦予故事之後,使用時感受格外親切。

這裡的課程共有二十三種,光看課程名稱,往往會感到莫名其妙,像是:「可攜式建築」、「火水土空氣」、「五天五十條項鍊」等。

整個莊園有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六倍大。週末時,你可以乘著獨木舟巡遊流經園區的維也納河(Vienne River);夜裡,你會聽見貓頭鷹在枝頭上鳴叫;莊園中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的姿態,動人心弦。

或許是因為親近大自然,人就能放鬆與放空。加上布瓦布榭工作坊的講師們,都鼓勵學員從「遊戲」中找創意,邊玩邊想,放鬆心情,才可能有好點子。在這裡,一群人在兩個月間,蹦出數千個創意點子!

「一張椅子」,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就是「椅子=椅背+椅面+椅腳」,但「創意椅子」的課程講師,也是年僅二十九歲的荷蘭籍設計師馬爾斯‧巴斯(Maarten Bass),卻跳脫制式化思考,他說椅子的其中一種可能是:「椅子=牆壁+水桶+木板」。 想多一些點子 玩多一些樂子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的講師楊彩玲參加了「李察胡騰」工作坊,講師李察‧胡騰(Richard Hutton)出了個「設計一個可以坐的玩具,或是一張可以玩的椅子」題目。但從第一天到第四天,他只是帶著大家不停的玩,到湖裡游泳、划獨木舟,直到最後一天成果發表時,大家的作品卻讓他既爆笑又驚豔。

一位韓國學生縫了一件「椅套」,穿在自己身上,然後請大家坐在他身上。「這在設計系裡,應該是件不及格的作品,因為根本不可能量產。」楊彩玲說。不過,當時老師的主題就是「好玩」(Have Fun),因此,這個贏得最多笑聲的作品,在大家投票之下,獲得了第一名。

還有一位來自於美國的學生,做了一張以「圓錐狀」為底,且錐狀朝向地面,根本就站不住,坐上去的人必須自己保持平衡,就像德州牛仔在騎牛比賽時,牛仔必須在牛背上保持平衡的模樣。最後,大家竟對這張既可坐又可玩的椅子躍躍欲試。

這些作品讓楊彩玲感到驚豔與難忘。回台後,她改變了自己原先「老師授課、學生在台下聽課」的制式化做法,她開始問學生想用什麼方式上課,和學生一起到餐廳邊吃早餐、邊討論作品;當有學生想法遇見瓶頸時,她會將他們「趕出去」,去校園裡走走也好,去圖書館找資料也行,就是不要呆坐在課堂上。

「學生們變得沒有壓力,他們覺得很好玩。以前他們是做我要的東西,現在,他們做自己要的東西!」楊彩玲體驗深刻的說。

如此「玩」生活的上課方式,吸引不少人如候鳥般,每年飛到這裡一次。

認識另一個朋友 激發另一個靈感

而促成這「思想戰鬥營」的因子,不只是老師,還來自於同學創造力。 像是「液體融合」班上的一位澳洲同學,從四歲就開始玩電工,他將燈光結合玻璃作品,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對來自台灣、鮮少事事DIY的我,又是一個新的文化刺激。

「每年回到這裡,就像在當一個不同的自己。」來自德國漢堡的馬庫斯.赫柏曼(Markus Huppmann),是著名保養品公司妮薇雅(NIVEA)的管理階層,他從工作坊開始的第一年就參加課程,至今,他每年都期待著回到莊園接受新的刺激。

前幾年,他參加了「光之詩人」德國燈光設計師英格摩洛(Ingo Maurer)的課程,利用回收的玻璃、貝殼、石頭,經過處理後,做成項鍊,然後將LED燈置入其中,不同形狀的材質搭配燈光之後,成為既時尚又藝術的作品。馬庫斯邀請專業模特兒戴上他設計的項鍊,再請專業攝影拍照,打開他製作的光碟,你會以為是專業設計師的作品。

回到台灣之後,那組我設計的心型油醋罐,它可以是吃水餃時用的醬油加麻油罐,也可以成為一組小花器,或者,擺在書架上,變成裝飾用的玻璃器皿。就像日本設計大師喜多俊之(曾經為義大利Cassina家具設計「米老鼠椅」而聞名,也是這次「竹子與室內設計」工作坊的講師)曾說過:「生活是創意最好的土壤」。 是的,每天多個新點子,就會發現,生活裡有著無窮盡的可能性,好玩極了!

關於布瓦布榭

已經舉辦了10年的「布瓦布榭工作坊」(Boibuchet Workshops)是德國的威察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和巴黎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以及法國文化與農業國際研究與教育中心合作。每年都會邀請全球知名的設計師做為客座講師,師資陣容橫跨亞、歐、美、大洋洲,只要早點兒報名工作坊,你就可以和世界級的大師面對面,像是日本工業設計師安積伸(Shin Azumi)、瑞典的設計團體FRONT、來自於荷蘭的李察‧胡騰(Richard Hutton)等人,他們在台灣的知名度或許不高,但都是歐美與日本相當知名且熱門的設計師。 然而,在決定進行這樣的創意學習前,還是得要有些心理準備。布瓦布榭的課程全以英文授課,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溝通自然也都以英文進行。因此,若是英語能力未達可進行溝通的標準,在上課過程中,難免會有些挫折感,這是在前往上課前,應該要克服的問題之一。

課程費用:新台幣37,500~64,000元(含吃住,但不含機票)

上課期間:每年七月到九月,今年有23個工作坊,天數最短5天,最長10天 台灣聯絡處:學學文創(www.xuexue.tw/vitra/index.asp)

同場加映》在台灣,也能新遊學

琉園(www.tittot.com/index-news.htm):有玻璃彩繪及玻璃熔合DIY等內容,專業人員帶你體驗燒製玻璃的過程。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www.ntcri.gov.tw):有多種工藝人才培訓課程,目的在於專業技術與設計創作人才的養成,曾開設的課程有「半寶石研磨設計」、「創意加值竹藝產品開發研究班」及「陶瓷成型手擠坏班」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