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Health]睡眠問題_(3)安眠藥注意事項

2006/09 康健雜誌 94期


誰不適合吃安眠藥?
長期、慢性失眠者: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楊建銘認為,超過六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者不宜仰賴藥物,最好配合行為認知治療,找出影響睡眠的真正主因。

孕婦:《睡出活力》指出,安眠藥成癮的孕婦生出的嬰兒也會成癮,而且這些新生兒會出現失眠、焦慮、過動等症狀。

老人:老年人的藥物代謝較慢,對他們來說,一般安眠藥的藥效過強,容易遺留到第二天,致使白天睡意沉沉,腳步不穩,容易跌倒。

如果你想吃安眠藥,提醒你以下注意事項
●一定要先諮詢過醫生,並且按照醫囑服用,不要私自提高用藥量。

●最好從週五或週六晚上開始試吃,因為若隔天早上恍惚、疲倦,還能在家休息。

●服藥後,直接上床睡覺。

●不宜飲酒,也儘量不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避免藥物互相干擾或加乘作用。看病時,要讓醫生知道你目前服用哪些藥物。

●避免一口氣服用超過4星期,且一週最好不要超過兩、三天,避免產生依賴感。

●想停藥時,最好與醫生討論後,慢慢減藥。


安眠藥濫用會帶來可怕的危機。

最常見是成癮問題。安眠藥成癮性雖然比嗎啡弱,但長期服用仍有可能愈吃愈重,甚至養成依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解釋,長期濫用安眠藥,會造成腦部對藥物的接收器疲乏,而為了要入睡,又得吃進更多藥丸。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透露,門診中「一天吞20顆、40顆的大有人在。」

而已經養成依賴性的病人,如果猛地停藥,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浮躁、焦慮、心悸、冒汗等生理反應,讓人更睡不著。很多人受不了又回頭吃藥,掉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

甚且,有些人想戒也戒不掉。蘇東平曾找了60個服用安眠藥達數個月到2年的民眾做研究,這些人在醫生建議下成功的逐步降低用藥量。但實驗最後仍有一半的人減到剩下1/8顆,即無法再突破,「這是心理依賴,」蘇東平仰頭,做出吞藥的動作,「這個動作是他們睡前儀式。」

愈吃愈笨?

安眠藥濫用還會影響腦部功能。

包括法國、澳洲等地都有報告證實,過度使用安眠藥導致人健忘、反應遲鈍、大腦愈來愈不靈光、甚至使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加劇。楊聰財指出,安眠藥在於抑制中樞神經或大腦皮質(掌管大部分的心智活動)的同時,大腦同部位的功能也會乖乖屈服。像堵塞的水溝,即使白天甦醒後大腦神經元開始活躍,仍無法「全線暢通」。
另個不容忽視的是老人跌倒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調查發現,安眠藥的使用習慣與老人跌倒人次有正相關。

原因是老人的生理機能退化,藥物代謝慢,致使白天大腦昏沉而不小心跌倒;其二是老人家毛病多,吃的藥也愈多,「許多長輩被重複開藥而不自知,呼嚕呼嚕把藥全都吃下肚,」張家銘搖搖頭,醫生、病人、及家屬都容易忽略這點。

夢遊驚魂記

為什麼安眠藥會有這麼驚人的副作用?醫生的說法是目前最多人服用的Zolpidem如使蒂諾斯,專一性強,能快速「催眠」掌管睡眠的大腦前額葉基底部下視丘,但大腦其他部位仍醒著,還能說話、進食,所以有些病患會做出無意識、但看似正常的舉動。到底誰容易服完藥後夢遊,醫界尚未有標準答案。有醫生認為可能是民眾服完藥後沒立刻上床導致。


安眠藥六個提醒
提醒一、一定要先諮詢過醫生,不要私自到藥房買藥或吃別人的。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俊欽在《別怕安眠藥》中建議,就醫時,最好掌握以下原則,當個聰明病人:
1.注意醫生開藥的時機。他應該在你說完所有的情況、協助你釐清問題後再開藥,而不是你一說失眠,醫生就將眼神飄向電腦,草草結束問診,急著找藥給你吃。

2.多提問、了解醫生的治療計畫。如藥物的副作用、要使用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停藥等,並請醫生提供非藥物的抗失眠之道。

3.詳實告訴醫生你最近常服用的藥物,避免不小心產生互相干擾或加乘作用。

提醒二、最好在就寢前半小時服用。不要想說先睡睡看,睡不著再起來吃,愈晚吃愈會影響隔天的起床時間。最好先預估安眠藥讓你有8~9小時的睡眠時間,例如預定早上7點起床,就在前夜10~11點服安眠藥後就寢。

提醒三、服藥時不宜飲酒,避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提醒四、使用後如果有任何不適,或是用藥量開始增加,要趕緊告訴醫生,以調整藥量或換其他藥物。

提醒五、避免天天使用、或連續服用超過4星期,否則會產生依賴性,掉入難以自拔的漩渦。

睡眠界權威李宇宙醫師在生前最後著作《李宇宙好眠自助寶典》中建議適合服用安眠藥的時機:

1.前一天失眠情形嚴重。

2.白天有特別發生影響睡眠的事情。

3.晚上有可能讓你情緒亢奮或緊張而睡不著的活動。
4.就寢前躁動或害怕失眠。

5.隔日有重要會議或待辦事項。

提醒六、若已經成癮而想停藥時,最好與醫生討論後,慢慢減藥,不要貿然停藥。楊聰財建議可以一週為單位,例如晚上吃2顆藥的人,第一週先維持同樣藥量,讓身體習慣這樣的濃度。第二週減掉1/4藥量,第三週再減一半,逐步遞減。

「安眠藥只能治標,」楊聰財叮嚀,記得回頭去檢視失眠的元兇,到底是生活壓力、抑或生理疾病引起,解決元兇,才是根本之道。

(審稿專家:和信治癌中心身心科醫師吳佳璇)

一分鐘醫學教室 安眠藥的種類

第一代安眠藥巴比妥鹽類(Barbiturate)誕生於1900年左右,容易成癮且會抑制呼吸,過量使用會要命。1960年,第二代苯二氮平類(BZD,benzodiazepines)問世,這類藥物沒有致命危機,但有上癮風險。而第三代非苯二氮平Zopidiem在1990年出現,副作用較少,但藥效較短。

如何用安眠藥調時差?

為了克服出國出差、旅行後惱人的時差問題,許多人藉由安眠藥調時差,但不知道如何調整藥量,以避免愈吃愈重,或作息愈調愈亂。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提供自己的用藥方法。最近他從美國開會回來,時差還沒調整過來旋即投入工作,為了避免睡不好的疲倦感影響工作,他吃了近一個禮拜安眠藥,順利調整時差。用法是頭3天吃1顆安眠藥加1顆褪黑激素,接著3天吃半顆安眠藥加1顆褪黑激素,第7天吃1顆褪黑激素。

千萬記得配合固定時間睡覺、起床。楊聰財每晚11點半上床、早上7點半起身,不熬夜、也不賴床,規律啟動一天的生理時鐘。

0 意見: